16 May 2013

悲觀中帶點樂觀

記得四月時看到彭明輝教授的一篇文章「台灣有一種病,很深,深到......」,身為讀者的你,看到這標題會不會好奇到底是哪一種病?

為了滿足我的好奇心,我就點了繼續閱讀把它看完。

台灣的這個病是「沒有國際觀」。

「國際觀」這三個字對學生的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老師上課偶爾閒聊時,多少都會告訴我們國際觀很重要;而不只學校,校內外的演講中,每個講師也都耳提面命的說「現在是全球化時代,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更要有國際觀」。

「國際觀到底跟英文有沒有關係?」我不禁冒出這個疑惑。

以前我覺得關係不大,但這段時間,我卻深刻覺得,在台灣,儘管英文好的人不見得有國際觀,但如果我們要有國際觀,英文不能太差。在其他國家我還不知道,但我知道在台灣靠大眾媒體的資訊絕對連國際觀的邊都沾不上。

我已經想不起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已經不太主動天天去看台灣的新聞了。當然如果去外面吃飯,店家剛好有電視在播新聞,我還是會當娛樂節目看看配飯吃。

當新聞中午和晚上、今天和昨天播著一模一樣、毫無進度更新的新聞;或是有些只是標題更改、內容換句話說的換湯不換藥新聞;又者那種看完後完全無法理解新聞播這個要做什麼,難道今天沒有發生其他更重要的事的內容......還不只是新聞,電視的許多節目,除了大量的娛樂節目外,許多偏激的談話性節目都快淹沒電視頻道了。不免讓人很想搥胸問自己為什麼要浪費寶貴時間在這上面?

所以我放棄了選擇中天還是民視、聯合報還是自由時報,反而是台灣立報、新頭殼這類的小眾媒體還比較會報導一些重要的新聞(當然如果我有電視我一定要看公視),而即便真的無聊要打發時間,也寧可轉到電影的那幾台。

回到為什麼我認為在台灣國際觀跟英文有一定的關係,因為光讀或看台灣媒體的新聞是完全不夠的。我們必須自己去看國外的媒體,才能稍微搞清楚台灣以外、甚至台灣本土發生的事。

像是最近台灣和菲律賓的關係搞得很緊張,前幾天看著電視新聞報來報去,講得都是那些如果菲律賓政府不誠意回應我們的四大要求的話,我政府會提出進一步的經濟制裁、停止菲律賓人來台灣工作申請等措施。此外,還有許多人也轉貼著親愛的寶傑哥在節目上罵的那聲「幹」,許多網友在社群網站上轉貼著拒絕到菲律賓觀光之類的文章,連攻打菲律賓這類的字句和比較都跑了出來......

看了老半天的我,忍不住噗哧一笑,腦中出現好多疑問「台灣算哪根蔥?我們的這些『制裁』對菲律賓真正造成的影響有多少?而又會影響台灣多少?」


幸運的我,在網路上看到了這篇文章,他分析的清楚簡單明瞭,解開了我心中的許多疑惑。



文章本身外,我覺得作者本身部落格下的回應,才真的讓人徹底感到失望。

而我後來又去翻BBC的幾篇相關新聞報導,BBC還寫了一篇講清楚南海歷史以來一直有的爭議,去釐清整件事件的背景脈絡和複雜的問題點。



簡單來說,南海一直是大陸、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所亟欲的一塊海域,包括南海上的西沙、南沙群島,而之所以大家都搶著要的原因是探勘到海底的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預測的天然氣存量和卡達以探測的儲量相當。

此外,幾個國家的爭議背後也很複雜,除了越南和大陸有過許多大衝突,大陸和菲律賓也在爭搶,然後美國也一直從中試圖協調。那台灣呢?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就是台灣在國際上就是Republic of China這個事實,所以對其他國家來說,我們就是大陸的一個省分而已。

另外,如果懶得看英文,就看這一篇的照片吧。


我不知道你看完這張照片的感覺是什麼?

我想的是:「糟糕......其他國家的人,如果從沒接觸過台灣,對台灣不了解時,看到這一篇他們的第一印象會是什麼?」

而我只希望,他們的解讀裡面不會有"Barbarians"跑出來。

當稍微釐清整件事件的脈絡後,才知道這根本不是打不打、制不制裁這麼簡單的yes or no問題。最重要的背後因素,還是牽涉到我們台灣沒有主權,不被國際承認這件事。

這禮拜跟某位老師討論起這件事的看法,最後她無奈的下了個結論「一個國家文不文明就看這個了......台灣會是下一個菲律賓,妳等著看吧」。

實在不想這麼悲觀地認同的說法,但看著台灣媒體,再看那些台灣不分青紅皂白就亂罵菲律賓人、全盤否定菲律賓這個國家、歧視對待現在台灣工作的菲律賓人的時候,實在難以一味地樂觀相信台灣未來會更好。

既然台灣缺少先天的優勢,那就只得靠我們自身努力讓自己離國際化近一點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