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October 2021

【旅行異視界】義大利美麗山城Assisi(阿西西),方濟各源起的「去服侍窮人中最窮的人」

去年看了一部電影《愛無止盡德蕾莎(The Letters)》,是關於德蕾莎修女一生奉獻的故事。

【馬太福音6:33】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天主沒有創造貧窮,貧窮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因為我們不願互相分享」

「如果我們自己不瞭解什麼是貧窮,又如何去幫助窮人」

對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的名片印象深刻-『靜默帶來祈禱,祈禱帶來信德,信德帶來愛德,愛德帶來服務,服務帶來平安』

電影中幾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03 October 2021

比「買環保商品」更永續的消費是「不需要就不要買」

 一直想分享這一篇,雖然是源自於一份科學研究報告和架構,但它幫助我更了解「循環經濟」和「永續」的精髓。我認為這個架構,不只在產業及企業端來看,也可以應用在「個人生活的永續消費決策」,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所謂「更環保」的消費?

隨著消費者逐漸重視「對社會和環境友善」的產品服務(儘管跟主流市場相較,還有很大空間),越來越多企業(尤其是品牌商)和政府也主動或被動地表達對「永續發展」的支持,甚至改變。也因此發現到,「永續」、「綠色」、「環保」這些字常被氾濫地使用在公關行銷、廣告。

近年在廣泛的永續領域,「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被更多討論,這個關鍵字也越來越常被提到。不少永續相關研究報告和專題報導,多以「解決目前環境困境的好方式」的角度切入「循環經濟」的必要,「循環經濟」被視為改變世界的鑰匙之一。但這一切都建構在「我們對循環經濟概念有足夠的正確認知,並願意做出相關決定」的假設。

但反觀現實面,這個假設很困難,它有一定的門檻(需要具備一些相關知識,或最起碼的人要花時間去了解、思考、討論等)。此外,從「知道」到「做到」的行為改變不容易且漫長,因為很少人會熱衷於「改變自己既有的行為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