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November 2025

《納瓦爾寶典》讀後:跨越「知行鴻溝」,從焦慮到內在平靜的覺察之旅

《納瓦爾寶典》(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是前一陣子在我的社群不斷看到有人提及的一本書。某次偶然老公看到一個訪談他在談關於快樂的短影音,讓我決定一覽這名矽谷傳奇創投家的人生價值觀......

《納瓦爾寶典》是一本集結了納瓦爾在部落格、播客、推文等各種平台發表的、關於人生各個面向智慧的精華,也難怪可稱為『寶典』XD

讀完後我認為可以將其視為一本人生智慧的字典,因為書中許多思考觀點是散落於各處的精華。總覺得不論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偶爾翻閱這本書,都可能在不同領域的思考上獲得新的啟發。

書中內容分為兩個主要方向:一是關於致富(包含兩大章節),二是關於快樂(包含三大章節),卷末還附有納瓦爾在不同領域推薦的一系列書籍。

書中有些概念的提出或許會讓人感覺是老生常談,但我常認為,人生的智慧多數人都知道,甚至從小就耳熟能詳,但重點在於是否能將其『活出來』。能否跨越「知」與「行」的鴻溝,也是我們窮盡一生去學習、感受、經歷、體悟,最終使其真正成為我們自身一部分的過程。

這篇文章,我整理這本書帶給我的一些人生提醒與啟發。

💸 想要致富,先要誠實「做自己」

每個人感興趣、有熱情的事物不盡相同,且其性格、擅長的技能亦各有差異。在茫茫人海中,與其與他人競爭比拼某些能力,更為有效的策略反而是「做自己」:先弄清楚自己有興趣、有熱情的事物/領域/位置,然後再全心投入,讓自己成為喜歡領域的專家。這樣會比茫然地追逐最新趨勢或大環境所需的能力更為持久(因為將更能樂此不疲地堅持下去),也更能在長時間內獲得豐碩的成果。

在「做自己」這件事上,沒有人能與你競爭。 — 《納瓦爾寶典》

書中強調,當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後,接著要努力尋找那些最需要你的人與事。然而,這整個過程可能會耗費你大部分的時間,因為多數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我認為,在現在資訊爆炸且不斷更新的 AI 時代,要找到自己的使命反而不見得容易。過多的選擇,讓我們無時無刻都陷在無限的篩選、判斷之中,干擾我們找到那個核心 — 亦即我們獨樹一格的特質、知識與技能總和(skillset)。

書中也多次提及在財富書籍中常被強調的『複利』概念。雖然大學時期就已知道複利是時間帶來的龐大魔力,但這次閱讀,更讓我對「複利」特別有感的是其延伸的意義:「把時間投入在哪裡,複利就會在那個地方產生相同的效應。」因此,當我分散地把時間花在很多地方時,所能產生的複利效果,會比我專注地將時間放在一、兩個地方來得不顯著,因為複利效應被分散掉了。

這個領悟給我最大的提醒就是要『聚焦』。這對我來說相對不容易,要篩選並收斂我真正最有興趣的領域是個挑戰(雖然我很清楚ESG是我的興趣所在,但因ESG領域廣泛,我仍須多加摸索哪個細分區塊是我更在乎的),因為我一直對許多事物感興趣。因此,我需先練習避免分心,否則我常會無限延伸、分散精力。

為了幫助我們聚焦,需做出適切的資源配置,書中提到了一個我決定試行的方法。此方法是透過為自己設定一個較高的時薪,來衡量自己的時間價值。而他建議設定的時薪,必須比現在的實際價值高出許多。

舉例來說,假設我現在的時薪價值是1000元,我可以設定5000元為我的評估時薪。每當我要做一件事,預計會花費兩小時,我可以先在腦中思考:我做這件事會產生10000元的價值嗎?若有,則執行。倘若沒有,我可以再評估是否為必要?或是若真的必要,是否可花一點錢外包,以換取我的兩小時?

🧠 多花時間思考,做出好的判斷

書中也有不少段落談論「思考」與「判斷」的重要性,並主張不斷鍛鍊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以幫助自己能獨立思考,進而做出更正確、更有智慧的判斷及決定。納瓦爾認為,『要靠心智賺錢,而不是時間換錢』,才能致富。

他建議花時間大量閱讀,甚至反覆閱讀。若條件允許,他推薦閱讀典籍原著,勝過於他人對原著的再著作。打好基礎知識的根基,是幫助自己建立能獨立思考和智慧判斷的心智模型的關鍵。

他稍微提及了一些值得學習的基礎領域:例如個體經濟學、賽局理論、心理學、說服技巧、倫理學、數學和電腦等。他推薦閱讀原典,勝過於追逐進階知識,因為這能更直接地萃取到原汁原味的思考根基和精髓。例如,若想了解現代經濟學,與其閱讀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書籍,不如去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這點對我而言是一個重要提醒:現在書籍浩如煙海,不需要、也沒必要全部都讀。尋找典籍原著去閱讀,能更直接地第一手吸取並思考這些大師們的本來原意,而非透過其他所謂的「專家」。然而,我也還不確定此刻的我在某些知識領域,是否具備足夠的知識能力去直接閱讀原典,但我可以先從更嚴謹地篩選要讀的書開始做起。

他所描述的建構跨領域心智模型,也讓我聯想到巴菲特的好搭檔查理・蒙格。其著作《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有個很大核心圍繞在於主張不斷攝取多元領域的知識,建立多元思維模型。這種多元思維的心智模型,就像是我們人生的「工具箱」,可以避免我們掉入『如果只擁有一把鐵錘,我們會把所有問題看成釘子』的陷阱,從而幫助我們在人生中做出更好的判斷。

我認為,在 AI 時代,這項能力更顯得重要。在資訊爆炸的年代,資訊的取得、擷取、甚至輸出,已不再是難事,且往往在轉瞬之間便可完成。但一個人是否具備跨領域的思維心智模型,來做出更優的思考、判斷與決定,是非常稀缺的。這類知識的累積非常緩慢,需要耐心和時間的投入,才能創造出真正的知識複利。


🧘 追求快樂:讓欲望變少,但求更好

「快樂」是一個廣泛且定義多元的詞彙。納瓦爾所認為的「快樂」,是因達到無欲而帶來的內心平靜(peace of mind),他也相信快樂是可以學習的能力。

我很喜歡他對「欲望」的比喻:『人生常常像在「欲望跑步機」上跑步,必須持續向前,才能獲得新的快樂。』

當我們將焦點關注在外界環境時,欲望便會相繼產生。這些欲望不會莫名消失,也不會在我們實現目標後便隨之消失,而是在目標達成的下一秒,又會產生下一個讓我們追尋的欲望。欲望是一個永無止盡追尋的無底洞。

在這場「欲望跑步機」的競賽中,顯而易見但卻不一定容易做到的,便是選擇走下這個跑步機,退出這個遊戲,並自己創造出超越這既定遊戲的人生賽局來玩。

欲望是跟自己訂下的契約:在得到想要的事物之前,我們不會快樂。 — 《納瓦爾寶典》

欲望的完全消失,對人類來說並不切實際(畢竟這又是另一層過度要求的欲望XD)。但我們可以練習「減少欲望」。這可以從先覺察自己有欲望的狀態開始,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追求太多欲望、因而感到不快樂時,可以試著問自己:「這是基於責任義務?還是這是我喜歡、感興趣的?」

面對這靈魂拷問時,我們務必要對自己「誠實」。當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答案,不見得能馬上做出改變,但當我們不斷地拷問自己,並誠實回答自己,才能慢慢地在過程中做出更好的選擇和取捨,也才能在一次次的萃取、提煉中,擁有「更好的欲望」。

🎁 把握當下,即是「禮物」(The Present)

納瓦爾認為,另一個能幫助心智波動降低的練習是「專注當下」。當我們減少心智波動,便更容易達到「內在平靜」,也就能獲得「快樂」。

這讓我想到大學時讀過的一本書-史賓賽・強森的《禮物》(The Present)。書中用一個非常簡單、卻耐人尋味的故事:

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告訴一個小男孩,世上有一個特別的『禮物』,這個禮物會讓他的人生更快樂、更成功,且只有他自己才能找到。這讓男孩在成長旅程中四處追尋這份『禮物』,渴望獲得快樂,但越是拼命尋找,越是不快樂,他也始終沒有找到那份『禮物』。直到有天,年輕人決定暫時放下,不再汲汲營營地追尋那份『禮物』時,他才發現那份『禮物』,一直就在他的身邊……

我還記得,當時我闔上這本書的那種醍醐灌頂之感。『現在、當下』(The Present)與『禮物』(The Present)是同一個英文字,真是一個富趣味又充滿智慧的寓意。

由於大一時至親離世,我像跑馬燈般反覆回想過去發生的事、說過的話等,對生命的無常及未來產生很深的茫然感。而《禮物》這本書從某種程度上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種救贖,對我重新看待人生有很大的啟發,深刻地提醒著我:「專注當下,就是禮物」。

如今,在經歷旅行、職場、生活等各面向的歲月洗禮後,我很認真用心看待每一個迎來的選擇。對於這十幾年的時間,每一個選擇和決定都讓我感到滿意。這種滿意不一定是都順利、都合我當時的心意,但我心中有種無比的踏實感,也深知當時的自己,已做了當時我的能力範圍內最好的選擇及所有能做的努力。



⚖️ 創造『健康、時間、金錢』三者兼顧的個人模式

把握當下是將專注力放在『時間』的一種人生策略。然而,在人生中,我們所期盼的可能不只有『時間』。『健康』也是人類極為重要的面向,無論是身體健康或心靈健康。尤其隨著年齡增加,當我們更深地感受到身體變化,或身邊(無論是自己或重要他人)發生重大變故時,總會在某個時刻,讓我們意識到:「沒有了健康,擁有什麼都沒用。」

而『金錢』則是另一個絕對會在人生某個階段,成為我們必須開始去考慮的環節。畢竟在以錢為主要交易媒介的世界裡,缺乏金錢,不只是許多事無法完成,大多數時候連生存都變得困難。

書中也描述了納瓦爾的價值觀,認為健康、時間、金錢三者缺一不可。

年輕時,你有時間、有健康,但沒有錢;到了中年,你有錢、有健康,卻沒有時間;老年之後,你有錢、有時間,卻沒有了健康。 — 《納瓦爾寶典》

在年輕、中年、老年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或許對於自己所擁有的健康、時間、金錢感受不盡相同。唯有與自己連結越深刻且誠實,才能真實面對當前在健康、時間、金錢這『金三角』的平衡狀態,也才能去調整資源配置:哪邊需要多一些重視?哪邊或許可以減少一些心力?

然而,要實現這種平衡絕非易事。多數時候,當在持續追求三者均衡的過程中,常常隨之而來的是不斷感到失衡,內心陷入『焦慮』。而納瓦爾對此的見解,恰好點出了現代人普遍的困境:

焦慮就是一連串不停轉動的思緒 — 《納瓦爾寶典》

讀到這句直指核心的描述時,再度提醒最近這段時間的我:我的焦點常常移動到『未來』。我的腦袋總是在轉動,大學時,我甚至會描述自己的腦袋像是個轉不停的陀螺。但其實這不停轉動的思緒,正是逐漸增加我焦慮感的來源。

這段時間,我開始做這兩個練習:

一個是我開始練習透過運動去感受當下的狀態:身體的擺動、每一口呼吸,很簡單卻扎實的存在。有規律運動後,也感受到大腦更清醒,且較容易達到內在的平靜及心流狀態。

另一個是我開始學習減少用「不進則退」的信念與自己內心對話,因為我意識到,雖然這看似正面的信念,確實有效地幫助我持續成長,但其實它是一直用「焦慮」在綑綁和束縛我於某個名為「學習」的牢籠裡,也讓我更進一步產生另一個信念:「我得持續上進努力,才代表我有價值。」

意識到這點,並不是讓我決定從此可以不用認真學習。因為我本來就喜歡學習,但我學著練習的是如何更靜下心去感受自我的狀態和學習動機。

我大致將自己學習的背後動機分成兩大類:

  1. 源自純粹的好奇心,像是發現新大陸的一種莫名喜悅
  2. 驅動於恐懼,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或者說一直處在「害怕自己不夠」的內心狀態

儘管同樣都是學習的行為,甚至有時學習的內容是一樣的,但就因為驅動於不同的學習動機,可以帶來截然不同的學習領受和感受。

當我更多的去覺察自己的學習動機和狀態時,我也在重新擁抱自我的存在,並為自己耕種新的信念:

好好活著,存在就是價值

 

🎯 總結:一趟跨越「知行鴻溝」,從焦慮到內在平靜的覺察之旅

《納瓦爾寶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了速成的人生答案,而在於提供了一套重新審視自我、減少痛苦、創造長久價值的思維框架。

看似致富是外在價值的積累,快樂是內在平靜的體現。但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引導我們誠實地面對自我,並做出能讓我們活出最大價值的判斷與選擇,活出一個喜樂的人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