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你是否也深受嚴重的FOMO (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 所苦?彷彿只要一瞬間的閃神,就會錯過什麼重要資訊,隨即被這個世界、甚至職場給狠狠拋下?
偶然翻起去年初讀的經典之作——《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當社群媒體充斥著AI崛起的新聞,大眾普遍陷入集體焦慮時,重新閱讀這本書的畫線與筆記,帶給我截然不同的反思與收穫。
這篇讀後感整理了關於幸福、意識與樂趣的三大洞見,希望能為身處AI焦慮時代的你,提供一些安定的啟發。
關於幸福:為何打著燈找,反而找不到?
書中有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唯有不管在順境或逆境,都全心投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我們才能感到幸福,打著燈直接尋找幸福,反而會遍尋不著。」
作者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阻擋人類感到幸福有兩大主因:
- 預期的落差:生活本就不會完全照著我們的想像發展,這導致了必然的挫折感。
- 欲望的無底洞:當跨越生存基本線後,新的需求與欲望只會不斷增加。
當某個渴望被滿足了,標準又會立刻提高。多數人之所以不幸福,不是因為缺乏遠大的目標,而是因為我們總是定睛在「未達成」的目標上,卻忘了享受當下的知足喜樂。當這種心態成為習慣,幸福感便隨之而去。
這讓我想起大學時,爸爸曾送我一段短文,大意是我們總以為在尋覓更美好的未來,但最後才發現「這一路上就是幸福本身」。當時覺得很有道理,卻未曾真正領悟。直到經歷過十幾年的人事變遷,那個總是想探索、想做更多事的自己,才終於體悟到「活在當下好好生活」的真諦。
關於意識:你的注意力在哪,你的生命就在哪
所謂的「意識」,是大腦經過刻意整理後的資訊,包含我們看見、感覺、思考與渴望的事物。
根據科學研究推算,人類大腦每秒鐘處理資訊的極限約為126位元(bits)。理解一個人說話,每秒約需消耗40位元。理論上,我們可以同時聽三個人說話,但前提是不能有其他雜念。換句話說,我們無法在聽三人說話的同時,還能注意到他們的表情、穿著,或思考其背後的動機。
這個數據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無論再怎麼聰明,我們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資源。
如何「篩選」進入意識的資訊,將決定我們的生命品質。若想掌控意識,必須具備隨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全神貫注。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看似平凡的日常中,過濾掉雜訊,感受到樂趣與幸福。
關於樂趣:享樂 vs. 樂趣
書中區分了「享樂 (Pleasure)」與「樂趣 (Enjoyment)」的差異:
享樂:是需求被滿足後的慰藉(例如吃大餐、睡覺),能讓身體恢復平衡,但無法帶來心靈成長。
樂趣:必須付出代價才能獲得。書中提到:「我們可以不費任何精神能量就得以享樂,但是想要感受樂趣,就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
這裡的「代價」,我理解的就是時間、注意力與精力的主動投入。
人往往在「焦慮」與「無聊」中擺盪
研究發現,所有心流活動都有一個共同點:提供探索與創造的感受,讓意識進入新現實。心流的產生發生在當挑戰與個人能力相稱的時候。
心流的產生,往往取決於「挑戰 (Challenge)」與「能力 (Skills)」的動態平衡:當面臨的挑戰越高,高過於我們的能力所及,就會產生「焦慮」;而當個人實力遠高於面對的挑戰時,我們便開始覺得「無聊」。從書中的下圖,可清楚看見之間的關係
- 焦慮 (Anxiety):當挑戰過高,遠超個人能力所及(A3 狀態)
- 無聊 (Boredom):當個人能力遠高於面對的挑戰(A2 狀態)
- 心流 (Flow):當挑戰與能力相稱,且全神貫注時(A1, A4 狀態)
我們常處於一種動態循環:剛開始學習新技能時,標準低,容易樂在其中(心流);隨著熟練度提升,若挑戰沒變,就會感到無聊。反之,若看到別人更厲害而產生比較心態,則會陷入焦慮。
要重回心流,方法有二:
感到無聊時:提高目標,增加挑戰性。
感到焦慮時:降低不切實際的期待,從小的里程碑開始。
在這過程中,清楚的「目標」與即時的「回饋」,是讓我們持續流動、獲得樂趣的關鍵。
自成目標 (Autotelic):這件事本身就是獎賞
在探討樂趣時,書中提到一個很美的詞彙— 自成目標 (Autotelic)。我也認為是在這個時代格外稀缺且寶貴的經驗。
Autotelic (adj.) An autotelic work of art or activity exists for its own purpose and not for any other reason. (劍橋字典)
指一種自我滿足的活動,做這件事不是為了外部利益,而是這件事本身就是獎賞。
在強調競爭力的職場,我們的行為常變為「外部導向 (Exotelic)」,這加劇了FOMO的心理,也讓我們難以堅持。
我很幸運擁有「自成目標」的經驗——學習西班牙文。從大學暑假開始接觸,到大學跑去修外文系的西文課,畢業後去中美洲、西班牙旅行、當志工、田野調查,到後來意外獲得派駐墨西哥的工作機會。這一路驅使我的,從來不是「這能增加職場競爭力」的想法和動機,而是單純對這個語言的喜愛,以及對拉丁美洲文化的好奇。
對我來說,每次學到新單字的感動、探索新文化的過程,本身就是最美好的收穫。也不特別追求證書去證明能力,但我相信這就是一種心流體驗。
結語:找回專注的力量
在AI資訊不斷刷新加速的現在,要堅持「自成目標」確實越來越難。我們的眼光常不自覺向外看,比較誰走得快、誰擁有的多。
但透過《心流》這本書與回顧個人親身經歷,我體悟到一個核心要素,也常常提醒自己:你的專注力放在哪裡?是放在活動本身的「過程」?還是事後得到的「結果」?
當我們能將焦點拉回當下,全心投入於「過程」本身,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動,我們都能在內心建立秩序,找回那份久違的掌控感與幸福,處於心流的狀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