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November 2022

整理自己關於感情的狀態和心境

隨著年紀的增加,加上過去這十年的自己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海外,有關自己的感情狀態和心態,身邊家人和朋友、同事多少會關心和詢問。剛出社會的自己常對這些問題感到壓力,也有點煩惱,一方面對自己沒什麼自信,不知道該怎麼進一步和異性互動;另一方面也覺得有很多想做的事,希望在年輕時去盡情探索。

久而久之,我也漸漸學會如何用一種幽默玩笑的方式回應這類的問題,一方面是覺得如果要深聊內心的話,要花點時間,而我不確定對方是否真的有想聊這類話題;另一方面,腦中也還處於迷霧狀,不確定能怎麼清楚表達心中一些互相矛盾的感受和想法。

當適婚年齡的單身女性,在工作或自我實現看起來持續發展,難免會被問到是否有結婚和建立家庭的打算?不知道其他人,但我確實私下被直接或婉轉地問過不少次,也發現平常相處較少或沒聊太多這方面話題的親友,會因為我從大學開始看起來專注在自我實現和工作,而誤以為我沒這方面打算和考量。

而真實的心境是,我當然有這打算,只是過去幾年的自己在透過探索自我和世界的過程中,慢慢釐清和正視自己內心的不成熟和恐懼,希望以較健康的心態進入男女關係。確實在單身的狀態時,可以有較少後顧之憂的逐步實踐心中認為重要的事,但看重並享受人生的自我實現的同時,其實也很期待有一天另一個人的出現(笑)

相信人生中,無論一人或兩人,都是不間斷改變和成長的學習過程,只是總覺得要先學會如何安然自處,才知道如何開始摸索雙人舞中該如何平衡、協調、配搭。


學習正視並調整自我心態

說實話,隨著時間過去,年紀一年比一年增加,雖然覺得無論自己在工作或生命經歷和狀態上都持續寬廣和豐富著,但望著自己仍單身,身邊朋友慢慢進入到關係、甚至結婚到組成家庭,說內心完全沒有擔憂或緊張是騙人的,但只能盡量將我的心思專注在將自己變好,因為我相信有些事情,固然重要,但卻是急不得。

把自己活得更好,是一個微妙的心境。一開始,覺得聽起來是一種很正面的思維,但逐漸發現在這信念的背後,要去面對自己,釐清把自己活得更好的「背後動機」:

究竟是認為「我已經足夠好,只是因人都不完美,所以都有值得持續學習成長之處」的「成長型思維」?亦或是擔心「我現在不夠好,不夠吸引人,所以我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才值得被愛」的「自卑心態」?

我意識到若無法誠實面對自己這個深層的心態,我將可能帶著不對的期待和包裝好的不安全感去面對一段關係,而可能因為我的內心還不夠成熟,影響了關係的發展,甚至傷害了別人和自己。

這段時間(噢覺得好漫長,一次就花了好幾年的歲月),逐漸透過念書、工作、旅行、生活、閱讀的過程經歷,及過程中的反思,更多認識自己,並接納包容自己的特質樣貌,也慢慢去釐清及拼湊出會吸引我的特質有哪些?

我也更能從心體會「愛別人之前,先愛自己」的道理。必須先打從心裡愛自己、欣賞自己所擁有的特質和一切,並可以享受及自在地和自己相處,才可以比較健康和另一個人談感情而不如沉船般地陷入,這樣的狀態才會是吸引人的。


下一個面對的功課是如何持續自信且謙卑,而不掉落自我中心、自傲、自私的陷阱。

我反思到,從求學階段開始,當身邊出現我覺得驕傲自以為是的人,都會不禁讓我有厭惡的感覺,於是為了避免成為自以為是的人,我長期用抗拒和抑制自己在人前的表現去面對,也因此換得了「低調」的作風。我對展現自己感到畏懼,因為害怕當我在他人面前看起來表現好或展露光芒時,別人會覺得我驕傲。

本質偏內向的我,低調和安靜是再舒服也不過的回應方式,但我內心卻也一直對人充滿好奇及熱情,這讓我常常處於很自我矛盾的狀態-一方面很喜歡獨處,因為許多的感受和思考在獨處時最自在;但另一方面又很需要和人互動,在和人連結和彼此分享的過程,會讓我有世界一再被打開的狂喜。兩種方面的刺激我都非常需要,在某種程度上,兩者的拉扯和不斷來回的平衡對我來說是種微妙的舒服姿態。

因此,若持續不敢展現自己,便會讓自己感受到失衡,甚至壓抑。但若要適度和健康地展現,我也要時常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釐清在自信的表現之下,自己的動機和背後是否有隱藏的傲慢在?因為動機只有我自己清楚。至於別人怎麼解讀,我只能盡量學習放下。

而這也讓我正視自己內心害怕被人討厭,而會出現取悅他人的個性,隨著生活的累積和讀了《被討厭的勇氣》,幫助我慢慢擺脫取悅他人,能真正活出「做你自己,說你所想,因為那些介意的人對你不重要,而對你重要的人不會介意」的樣子。

很感謝上帝,讓我利用了這幾年時間,透過經歷各種高山低谷、和各式各樣的人的分享,不斷交換和反芻不同想法觀點。雖然滿多時候,處在當下的自己常不理解或感到不舒服,但唯有時間拉長並回頭看,才可以慢慢看見自己心態上有的轉變。而面對自己目前的狀態,我自認上述的描述也還沒有完全到位,但相信自己是可以比較坦然地接納包容自己和他人,且面對內心還是會偶爾跑出的聲音,也逐漸找到可以和它舒服共處的方式。我也相信,改變應該會是一生走不完的修練,只是我當然是希望這旅程可以不要一直一個人繼續走,而是有那麼一個人願意一起走、一起彼此學習和成長(笑)

學習以坦然的心,多認識不同人

當覺得逐漸調適好自己內心的狀態後,下一個便會想問:那…適合的人去哪找?

這問題我其實也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我似乎也還在摸索和嘗試。

但也發現,當兩人在認識彼此階段時,似乎難免會落入比較的心態。一種是覺得對方優秀,認為自己好像相形見絀,配不上對方,這時就又會把自己原本沒自信的部分又拿出來鞭打一頓;另一種是覺得對方不夠好,沒有符合自己的想像或條件,便不確定是否適合自己(認真想想,自己也沒太多條件,主要還是看重對方的品格,並希望是個自信、也願意持續成長學習的人)

當內心跑出這種比較的心態時,便讓我必須面對一個伴隨著自己從小生長的謊言,就是會掉入陷阱的下意識認為「別人優秀,代表我不夠優秀」。我也思考到這種信念為何會產生,在想或許是由於過往的求學和升學過程,除了分數外,基本上都會有排名,便讓我們不自覺地去看重自己和別人相較起來是「比較好」或「比較差」。而排名一定都有高低,也變相意味著「如果別人較高,那代表自己較低」的心理狀態。

儘管從大學開始,透過社團、志工和其他非學科的經歷,特別是海外旅行的歷練及後來進入職場,會逐漸意識和理解每個人都有各自優勢和擅長之處,就跟拿蘋果和橘子比一樣,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但這段時間確實可以看見,「比較他人與自己」的心態還是存留在內心某個角落,並偶爾來擾亂思緒。

這也是在一次次和人互動中(不管是否是異性互動,包括工作、朋友聊天等),我持續學習面對的內心轉換:從「別人很好,代表我不好」的扭曲心態,逐漸轉變到可以發自內心覺得「別人很好,而我也很好」的坦然。

寫在最後

坦白說,偶爾還是會莫名感受到時間的急迫性,但我也知道並告訴自己,有時候重要的事情急不得,且需要有適合的時機點。但我能做的是,保持自我覺察和成長,並以健康坦然的心態,更積極勇敢一點去認識不同人,並有更多的探索。相信這過程又會是一段有趣的經歷,而我內心當然偷偷希望這過程不會太久(笑)

南嶽衡山上某個景點有個相思亭,雖然我還沒遇見那個人,但常想著自己彷彿已認識般的思念著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