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January 2022
23 January 2022
梳理回亞洲發展的初衷
這篇是2019年在寫論文時,寫到一半的文章。事隔兩年多,現在把這篇整理好,希望提醒自己當初畢業時,決定回來亞洲的初衷。(雖然內心,拉丁美洲在我心中還是占有那一塊心田)
2019年當時,確定買機票回台後,很常被問到:「妳為什麼要回來?為什麼不留在那裡(荷蘭)工作?」雖然海外不是說想待就可以待,但這次決定回來,回絕可能的機會,甚至連申請一年orientation year也不考慮的這種作風,似乎不像我會做的決定。從決定先回台,毅然決然地回絕當時實習的大主管J邀請公司的儲備幹部,內心多少有失落,也曾質疑自己是否會因沒盡努力留在歐洲個幾年而後悔。但在回台前走朝聖之路(El Camino de Santiago)的路上,我也慢慢對這個選擇釋懷:
如果自己一直對發展中國家比較有負擔,心中當下的感動在亞洲,也看見亞洲的價值及機會,何必後悔?
從二十出頭開始探索自我和世界關係及角色的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心一直對中南美洲、東亞以外的亞洲、太平洋島嶼、非洲等地區較有觸動。這也是我當初決定要念我的碩士學程(永續發展的國際發展組)很大的原因,因為它特別關注在這些地區所面臨的永續發展議題和挑戰。
22 January 2022
有關我們的「不好意思」
記得之前英國BBC的一篇文章《The Island That Never Stops Apologizing》,引發一些海外工作或旅居的人分享他們經驗及網友的討論(我不知道有沒有鬧很大,畢竟社群媒體多半活在同溫層中)。像是,跨日線的讀者投書《歐陸工作生存守則第一條:戒掉動不動說「對不起」──在這裏「台式謙卑」不是美德,只會被認為好欺凌》,在荷蘭工作的部落客台客J的橘色筆記也分享他在荷蘭的職場經驗。
我相較這兩位經驗沒那麼豐富,但對此感觸頗深,但是我在荷蘭有時會思考這事情,如今回到亞洲兩年,接觸的人幾乎都是亞洲的人,也來分享一點我的經驗和淺見。
07 January 2022
新手主管回顧筆記 part II
到職快半年後,主管安排我管行政的同時,也開始學業務。一開始用下班後的時間學業務,主管幾乎每天花1–2小時,從頭教我品牌的流程、製鞋的基本觀念、跟接單業務相關的概念、與生產管理相關的單位等;周日我也在宿舍或到咖啡廳研讀筆記和參考資料,組織內化成我的理解和邏輯。一個月後,我漸漸被陸續放進信件loop裡,便開始分配一些上班時間讀信件和看到的報表,試著融會貫通信件和第一個月所學的概念和流程,有問題不懂、卡住的,便主動問主管和當時業務同事,以釐清我的理解。
快要到第二個月時,因工廠業務的職務異動和工廠的狀況,主要因為「語言能力」,業務同事主動向主管提出要我也去駐廠工廠支援業務,便開始了我周間駐廠工廠,周末才回開發中心的一段日子。此時行政團隊的管理因已較穩定,工作便以遠距的方式溝通和處理,周間急須簽核的文件,則由我主管簽核。
還記得當時我一抵達工廠時,詢問我同事要協助她哪部分的工作,那時心想自己對業務整體工作的範疇只有了解偏前段追蹤和接單,且沒有實務操作的經驗,不確定自己的派駐能幫助多少;同事當時給我的指示只有「幫忙對應和搞定駐廠客人」。我就從「對應駐廠客人」開始,從各異常和事件中,延伸了解更多採購、生管、品管、船務單位的工作流程及內容,甚至幫忙做報告(因為報告是英文);也因多數時間派駐在工廠,CSR客人希望我也一邊協助工廠越籍團隊。這段時間,雖不是名義上業務團隊或CSR團隊的主管,但隨著工廠一次次的異常和問題,我也因個人相對優勢的「語言」和「組織理解及溝通能力」,幫助工廠其他單位和駐廠客人翻譯和協調溝通,以解決問題,漸漸成為客人或相關單位在發生異常或要溝通討論時的”go to person”。
不知是否因年紀或資歷都是工廠最輕,尤其我又只踏入業務不到半年,一開始確實可以感受到其他單位的同事帶有存疑、不經意流露出「你不懂工廠,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態度。儘管內心感到不舒服,但我抱持「多做多學,把一個月當一年用」的學習態度,發揮「打破砂鍋問到底,追根究柢」的當責精神,以「解決事情(problem solving」為導向,透過邏輯和數據分析作為溝通,適度「換利、互利」及「多為別人想一點、做一點」的立場和其他單位、公司高層、客人等協作;這確實也在本來就已超負荷的工作量和責任上,再增添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