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January 2022

有關我們的「不好意思」

記得之前英國BBC的一篇文章《The Island That Never Stops Apologizing》,引發一些海外工作或旅居的人分享他們經驗及網友的討論(我不知道有沒有鬧很大,畢竟社群媒體多半活在同溫層中)。像是,跨日線的讀者投書《歐陸工作生存守則第一條:戒掉動不動說「對不起」──在這裏「台式謙卑」不是美德,只會被認為好欺凌》,在荷蘭工作的部落客台客J的橘色筆記也分享他在荷蘭的職場經驗。

我相較這兩位經驗沒那麼豐富,但對此感觸頗深,但是我在荷蘭有時會思考這事情,如今回到亞洲兩年,接觸的人幾乎都是亞洲的人,也來分享一點我的經驗和淺見。

因自己過去綜合的東西方海外經驗,我使用「過度道歉(over apologizing)」的口頭禪沒到很誇張的程度。但我一開始在台灣工作的三年,使用「不好意思」、「拍謝」、「抱歉」的頻率確實比我之後到荷蘭,甚至現在越南高出很多,或許有點帶點淺規則的味道,彷彿覺得在請人幫忙之前,沒加句「不好意思」會不太禮貌。

我進一步思考的,不是戒掉這類道歉的口頭禪,而是每次在我說這句話時,背後代表的含意是什麼?是真的道歉認錯?是禮貌表達自己打擾到對方?還是我內心是什麼的表態,讓我想說出那句「不好意思」?

儘管不可以概括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我在以「直言不諱」聞名的荷蘭遇到頻頻say sorry的情況確實少很多(我的生活圈約七成來自其他國家,三成是荷蘭人),但我所接觸到的教授、同儕(同學、籃球隊友、工作者、生活中會遇到的人,會適時道歉或類口頭禪開頭式的道歉的人也不少,像是西班牙朋友C,老是對我說"(I'm) sorry",我有時甚至調侃她為什麼要頻頻道歉,她也告訴我因為她在乎別人想法,善解人意,所以她不希望造成別人不方便;或像荷蘭的L,也曾因較晚回我的訊息,跟我說「抱歉,她很晚回,並不是針對我」,即使我並不覺得什麼(其實根本也才過一天)...

我不認同「過度道歉」,但我也並不覺得說「不好意思」一定會帶來相對劣勢。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怎麼善用這背後的涵義和特質?以及當「不好意思」時,我們是否真心?

我認為反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當把「不好意思」這類的道歉成了口頭禪時,有時當這幾個字說出口時,其實只是個慣性,但內心其實無感,這更該注意。像是慣性遲到的人,出現總以「道歉」為開場白,但下次依舊故我的遲到,我覺得這種養成的不尊重卻以「不好意思」為擋箭牌的習慣才是不好的。

自從在荷蘭待過後,我說「不好意思」確實少了很多,我不覺得這是件壞事或劣勢,因為我滿有意識地在說「excuse me」「sorry」,我也覺得,懂得適時說「不好意思」的「台式謙卑」,只要不過度道歉或是口是心非,並且運用得宜(即使我們說的次數或許還是比較多一些),我倒覺得也可以成為打造「謙和關懷」個人品牌的利器。因為適時且真誠地表達出我們的「不好意思」,確實是個潤滑緩和劑,也展現某種程度對他人的關懷及對方感覺的重視。

你怎麼看待「不好意思」呢?


最後放張圖文不符的的台灣和家人的夕陽背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