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March 2019

【低地國筆記】紀錄荷蘭留學最後一段路的真實情緒

「最近好嗎?」

這兩個月當被問時,常讓我不知該怎麼回答。內心的不舒服在於還沒好好梳理自己的情緒,不只是那種晚上睡前回顧一天的片段,也不是早晨安靜默想書寫的時刻,而是好好坐下來把內心一丁一點累積的來龍去脈想一遍,再用文字梳理打包。

我需要好好寫一篇整理自己,倒敘紀錄這三個月夾雜的情緒 : )

如新聞上大家所得知的,周一早上我學校所在城市烏特列支(Utrecht)在電車上發生槍擊事件,造成三死九傷,嫌(疑)犯土耳其男在事發當天的傍晚被警察逮捕,警方仍在調查原因,目前指出在嫌犯車上發現的信件中,有指向恐攻的可能性,但仍在調查,尚未定案。

其實我人剛搬到另個城市萊頓(Leiden),當天在What's App群組中感受到不少恐懼和不安,我當天工作也整個大分心,胸口說不上來的悶,當天回家一進房門,坐下安靜禱告,把一天在辦公室壓抑的情緒向祂傾訴,崩潰大哭,等冷靜下來後,試圖釐清我裡面糾結的情緒到底為何、又從何而來?

憤怒、擔心、挫折、恐懼...我慢慢拆解,一一點出那是什麼情緒,但我仍不死心地再挖:「可是我人不在事發城市,是什麼情感牽連讓我有這些明顯的情緒?」我才釐清自己當下這些情緒的源頭來自,覺得這事件再次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無論事發原因為何,每一次的發生,都是一再再撞擊我們對不同種族、文化、國籍、宗教、性別、語言等的接納與包容。

抽絲剝繭情緒後,祂提醒了我,持續為城市、荷蘭、全世界的平安守望。我也邀請在台灣關心我的你們,想到我時就為這禱告吧 : )

額外的實務摸索:實習

實習帶我再度從學術回到實務界,也再驗證自己適合實務,非學術。

接觸我喜歡且較熟悉的永續溝通,學著在學術的critical和業界的pratical之間平衡,學著從過去習慣中小企業環境的敏捷,適應大公司環境的架構及制度。進入了第三個月,習慣也不習慣,從一開始的適應環境和制度,到摸索自己和上司同事們如何溝通合作,雖不全然一帆風順,但慢慢找到正確心態做手中的每件事,我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進來學習,學習如何在跨文化的職場中處事圓融,用適切的方式表達己見,但也接受別人的不採納和直接的批評。

我很慶幸有兩個做人、做事截然不同的上司學習,和老闆們的溝通也很OK(當然有意見相左的時候,但都不構成問題),兩個主管都給我(在大公司的制度下)滿大的自由和信任。大主管J是我印象中的標準荷蘭人,開放新的意見、理性且就事論事;小主管F則是冷靜但親民的西班牙人,善於聆聽想法、鼓勵且大膽授權,當我開始感性過頭時,會幫我理性分析情勢,並給我建議。

她們的角色定位不同,大主管J主要跟我的專案業務較有關(偏永續溝通),而小主管F則扮演mentor的角色,針對我個人、實習經驗給予指導和建議,加上她理科背景,她總是我詢問技術問題的對象。J行程很滿,除了每週組會和專案週會固定碰到她外,剩下就要追著她提案、回報或論文的協調。和小主管業務一開始完全沒交集(偏技術面),雖然她行程也忙,但碰到的機會較多,她也一再向我表示,只有我有任何事主動找她,她一定會抽時間給我。這兩周開始有些新專案和小老闆合作到,相信可以學習更多關於產業的永續知識。

畢業前的歌利亞:論文

論文明顯讓我跌跌撞撞到現在。前期時的論文主題探索一再變動,不斷穿梭在公司主管利益、科系範疇、個人興趣三者間找平衡點。從原本想做且熟悉的CSR,到慢慢接受突如其來的靈感,卻讓我感到陌生的主題「跨文化和移民融合」,指導教授和小老闆對初步提案都給予正面回應;就當我興奮感謝 神時,耶誕前夕收到大主管回信,因主題的權責不屬部門為由,將主題打入冷宮,並提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建議「永續產品和跨文化脈絡的關聯」,毫無頭緒該如何發展的我重新歸零。

在假期回來正式進公司實習,並熟悉所屬的部門後,上個月分別和公司老闆和指導教授提題目方向,總算確定了雛形:「在跨國公司中,影響員工對永續發展概念的認知」。這個月抽實習以外的時間修改提案,並和指導教授討論。很感謝上帝的是,和論文指導教授的溝通不錯(她是我之前哥斯大黎加田野的指導教授)。但除了很順的溝通外,我可以感覺到自己內心的挫折,相較過去一年多覺得如魚得水(唸到自己熱愛的領域),雖然對學術研究了解不足且多年沒唸書,但每門課我的付出和收穫都不錯,儘管學期短,作業都很趕,但我內心壓力都不會大到很煩躁(除了最後修的一門課哈哈),畢竟念的、寫的東西都是我重視的。

但目前對論文過程的感受很不一樣,有種腦袋爆炸但不知如何解開的緊繃感。雖說論文題目不是申請研所時一心想做的循環經濟,或內心深處心繫的到第三世界地區研究在地的永續發展,但也算在可行範圍中我有興趣的。我可以感受到自己對這段論文的過程有很多情緒,自己對這題目不熟悉,且覺得抽象,還在摸索理論架構要如何應用,且讓它更具體?指導教授雖覺得主題有趣,但她專長也不在這,也相對讓摸索時間拖得更長...

但這些都只是外在因素,情緒的根源在於我一直對上帝表達自己的不明白:為何祂要當初打開這家公司實習的門,卻不促成我在這家公司最想做的研究主題?

若有似無的鄉愁?

從去年暑假後,想家的思緒若隱若現地跟了我一段時間。身為留學生常被問「你想家嗎 / 你想台灣嗎?」、「你已經在外多久了?」、「你最想念台灣的什麼?」

當被問久後,我慢慢有了制式的FAQ,但無非是不想觸碰、好好挖心裡的複雜感受。

我想念的是什麼?

想念家人朋友、想念大自然(特別是山XD)、想念食物(噢那簡單美味的自助餐...)、想念可以穿短袖的氣候、想念台灣的方便...但這些似乎都只是沾點邊,我總覺得這些背後還有個更大的源頭......

三月初阿姆斯特丹的亞洲電影節(CinemAsia Film Festival),看了兩部國片,讓我認真探索釐清這個源頭何在?

在《只有大海知道》的劇情、場景、音樂,我才慢慢明白,自己那份思念是因「對家鄉土地的歸屬和認同感」而來。

下一步計畫是什麼?

最近幾個月常被問「妳畢業後打算留下來嗎?還是回台灣?」
我的回答總是:「我不知道會在哪耶」

這回答的背後OS是「因為我還不知道上帝接下來要帶我去哪呀」
在清楚上帝對我下一步的計畫是什麼之前,我不曉得自己能做什麼樣的計畫?所以我的計畫就是:專注將現在放我手中的每個角色和任務做好做滿,我相信等時候到了,下個階段的發展會慢慢明朗 : )

寫在最後

感謝身邊時常捎來(無論是否純屬客套)的關心問候,但只能說很多問題我都沒有答案,都還在尋求等候中。當然,望著滴滴答答的時間,眼前的挫敗、卡關及很多不確定,困難又被無理取鬧地放大,內心的難熬和心神不安都很真實(即使我已一再再將自己的壓力交給祂),但祂也一次次溫柔對我說「我的愛遠大過妳的恐懼」。


我知道祂要我學習好好參與、享受這季節-祂為我生命放下的季節。

最近好嗎?
I'm concerned, a bit disturbed, confused, but I'm not nervous because I know that He is in control.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