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May 2022

沙發衝浪(Couchsurfing)-以創造人性互動的體驗,打開你我的視野

因為疫情關係,長達兩年多沒使用沙發衝浪平台(Couchsurfing, 下面有時簡稱CS)。前幾天偶然想起去登錄平台,便跳出一個視窗,說明因疫情嚴重影響CS組織的財務,現在必須跟沙發衝浪的帳號會員開始收費,以繼續支持這個平台的營運,並延續CS社群的願景「連結人真實生活並一起分享人與人的互動體驗(unites people in real life to celebrate their shared human experience)」。

儘管短期之內我應該不太會使用(視疫情發展狀況),但當下的我還是立馬決定捐款,一方面費用並不高,另一方面是CS平台帶給我的價值意義很大,希望能藉此回饋,並將這些寶貴的人生體驗和故事延續下去,給更多人創造更多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而這也促成我想好好寫下文章,讓更多人認識沙發衝浪。


為何開始用Couchsurfing?

會知道沙發衝浪(Couchsurfing)是因為念大學時偶然在書店看到《我睡了81個人的沙發》這本書,對書名感到好奇而吸引當場在書店就把書給讀完XD 從此開啟我對背包旅行的認知有更多想像,也有了除青年旅館外的住宿選擇可能。

讓我愛上沙發衝浪,是因為平台的核心概念和相信的願景:

We envision a world made better by travel and travel made richer by connection. Couchsurfers share their lives with the people they encounter, fostering cultural exchange and mutual respect. 

(我們展望的是一個因旅行變得更好、旅行因連結變得更豐盛的世界。沙發衝浪者和所遇到的人分享他們生命,孕育文化交流和相互尊重。)

至今,在曾駐足過的各洲(大洋洲、北美洲、中美洲、亞洲、歐洲),也都有著我曾經衝沙發的足跡,經歷過這些不同體驗,讓我深刻體悟到「沙發衝浪」為旅行所帶來的豐盛及深刻的價值,也無比感恩自己不再回頭的二十出頭歲的青春,有著和其他東西無可比擬的不同經歷。

這是在經歷體驗後,我認為這平台講求和彰顯出來的精神和態度:

  • 在不認識及沒見過彼此的情況下,對人信任(Trust):信任一個陌生人會真心對待你,包含安全考量和身心舒適度
  • 在沒經濟利益交易基礎上,與人共享(Shared):傳遞對人真誠的關心,願意和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且不帶有金錢目的性,是難能可貴的體會
  • 在沒任何管道下,真誠認識一個當地人(Local friend):對於喜好有機會結識在地人的旅行者來說,這管道絕對是一大福音

我想當沙發主人(host)或沙發客(surfer)!那需要準備什麼?

當然首先要註冊加入會員,加入這平台沒什麼條件限制(以前平台可以免費使用,現在開始要付年費,但個人還是覺得非常值得)。

有些準備會讓你比較如魚得水,主要是心態上要先預備好:

  • 保持開放(Open your mind):尤其是不同國家和文化,滿多時候,在價值觀、生活習性、成長或教育背景、語言都很不同,有時甚至是天差地遠,所以要有一顆非常開放和願意接納包容彼此不同的心態。這也接到下一點-尊重
  • 尊重 (Respect others):不要隨意論斷一個人,尊重對方有他的想法價值觀和喜好及生活習性。彼此短期同住一個屋簷下,尤其身為沙發客,更可細心注意對方原本的生活方式和時間、空間運用,不要因為自己的來訪,侵犯到他人隱私和空間(雖然一般會願意當沙發主人的,都比較開放和彈性,不會拘泥太多,但每個人的開放程度和眉角都有所不同),學習敏銳觀察對方的個性、屬於怎樣的人、對自己的信任度等,會幫助很大
  • 好奇心 (Be curious):無論是主人或沙發客,基本上見到彼此都是「初次見面」,如何從對一個人的了解近乎是零(一開始的認識僅止於對方在Couchsurfing Profile上的描述、他人對他的評價、私訊的對話),開展延伸對話和拓展認識的深度和寬度,更多挖掘一些彼此的人生故事,拉近彼此的距離和找到適合的舒適度,這看似沒什麼的,卻是個滿有價值的能力。要讓彼此的認識在短短幾天內延續,對人充滿真誠的好奇心絕對是一大助力

除了心態上,以下實務的準備也會幫助很大:

1. 好好花時間寫你的Couchsurfing Profile(建議每個欄位都好好探索,並把它寫出來)
現在最新profile的欄位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個人總覽(Overview),含以下:
  • Hosting Availability(當主人的可行性):有四個選項(接受訪客、也許接受訪客、不接受訪客、想要見面)
  • Where I Grew Up(生長地)
  • Occupation(職業)
  • Education(教育)
  • Languages I’m Fluent In(我流利的語言)
  • Languages I’m Learning(我在學習的語言)
除了總覽外,第二大區是有以下欄位,建議可以盡可能先自我探索,並填寫出來,一方面可以透過聚焦問題更認識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幫助其他人,在見面之前,有機會認識自己,創造未來的信任、話題和連結的基礎。
  • About Me(關於我)
  • Why I’m on Couchsurfing(為何我來到沙發衝浪)
  • My Interests(我的興趣)
  • My Favourite Music, Movies & Books(我最喜歡的音樂、電影、書籍)
  • One Amazing Thing I’ve Done(一件我曾做過最酷的事)
  • Teach, Learn, Share(教導,學習,分享)
  • What I Can Share With Hosts(我可以和主人分享什麼?)
  • Countries I’ve Visited(我曾去過的國家):照實寫(這個幫我紀錄自己到底去過哪裡XD)
  • Countries I’ve Lived In(我曾居住過的國家):照實寫。我自己習慣區分「居住」和「曾去過」是以時間長短來看,有在一個國家待超過一年,我就會認定為居住過。

如果把Couchsurfing想成工作媒合的話,Profile就有點像履歷,只是重點不在你的工作經驗,而是描繪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簡單來說,就是在賣自己XD)
  • 你相信的價值觀、世界觀是什麼?
  • 你主要的特質個性是什麼?若要用三個關鍵字描述自己,你會用哪些字?
  • 你願意和可以與主人/沙發客分享的有什麼?
  • 你的喜好類型是什麼?(我覺得之所以CS用音樂、電影、書籍這三大項去收斂,是因為大多數人一定在這三大項中都會有喜好的類型)
舉例以下是我用簡單一句話,來描繪我整體的價值觀:
Keep an open-minded and kind heart as much as possible to embrace the difference and live sustainably (盡可能地保持開放和善良的心,以擁抱不同和永續生活)

2. (若你是沙發客)找沙發主人時,用心閱讀主人Profile,並花點心思寫客製化的Request

  • 簡單介紹自己和預計的旅程(包括姓名、國籍、個性、大概的旅行規劃)
  • 挑出1–2項我在這個主人的Profile上看到覺得感到好奇,希望能從在這段衝沙發的過程創造的連結點
  • 延續上一段的連結和好奇,在這段期間,主動提出我願意貢獻和分享付出的部分
  • 簡短結尾,並期待收到對方的回覆,並期盼接收我

** 切忌心態:不要把人家當免費的青年旅館!你是來交朋友,分享交流的,不是為了住免費地方

3. 提升語言的掌握

一般基本配備是國際語言-英文;但看地區,有個第二外語也滿推薦。

儘管對語言的態度我一向是鼓勵以「能溝通」為重,但當對一個語言的程度已經達到「可以一般溝通」的程度,建議可以繼續努力精進那語言,絕對是很值得的投資。因為當對一個語言的表達掌握度越精準,和人溝通的廣度、深度以及產生的連結也比較可以有加乘的果效(但擁有良好的語言掌握度,不代表就一定獲得這些祝福,也需要搭配特質和人際能力的培養)


也分享我之前當沙發客時,基本上都會準備的小功課:

  1. 煮飯,分享我的料理(不一定要是神廚,但有個一兩道可端得上桌的拿手好菜撐撐場面🍲 剩下一桌的就是滿滿的心意XD)
  2. 負擔食材費用(我的想法是,對方都已經貢獻出他家的房間或沙發了,負擔吃的部分應不足為過)
  3. 我的故事、文化、台灣、價值觀、世界觀(也是不錯的探索自我的機會和過程)
  4. 教一些中文的簡單字(像是超簡單自介、數字、幾點之類)
  5. 先了解一下對方的國家,找出幾個自己感興趣和感到好奇的地方(文化、歷史、生活、語言)
這是我在薩爾瓦多的一個沙發主人家,分享到這句從我大學就喜歡的一段話,在翻譯成西班牙文給主人,讓他了解意思後,主人便邀請我把中文寫在牆上

我的第一個沙發經驗

我的第一個沙發經驗,因著意外的插曲讓我永遠難忘。

第一個沙發總是最困難的,一方面因為沒有經驗,對那些不確定性考慮也較多,另一方面是沒有其他人的評價,主人只能從我的描述和寫的request去決定是否信任接收我(2011年是智慧型手機剛出沒幾年的年代,行動網路完全不理所當然和普及化)

畢竟是一位女生,安全也讓我考量較多,所以當時我花很多時間找主人、看評價,也只找有過評價的,且盡量是找女主人。

那時我在澳洲的紅土中心打著兩份工,邊計畫著接下來要去南澳阿德雷德(Adelaide),在被拒絕數次後,我最終幸運得到一個女主人M的答覆,她告知我她中間可能會離開一陣子(因為我預計過去的時間是聖誕節那段時間),但我還是可以住她家,可以幫忙照顧她養的雞和庭院。

當我火車抵達車站,M來接我「回家」,那時放了大小背包後,因為還是下午而已,她說家裡有腳踏車,跟我推薦如果想去市區和附近的海邊的話,可以拿去騎。看到腳踏車我就整個熱血上來,背包一丟,騎車去海邊,晚一些再騎去市區,但殊不知…我不知道自己要怎麼回家😂 去市區容易(反正有路標),但回郊區和住宅區域可要認路阿🤣

所以我…就迷路了。到傍晚還找不到回家路,手機已即將沒電(那時我沒智慧型手機),結果就遇到好心人士T,不僅幫我打電話給沙發主人,確認家地址,甚至陪著我騎腳踏車回去。有關我和T認識較完整的故事,歡迎閱讀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旅行異視界】拿捏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M最後沒有如她原計畫的離開家,而且她剛好同時也有接收幾位其他國家的沙發客,所以我們常每天幾個沙發客輪流煮,一起結伴出去走走。第一次衝沙發的經驗,也讓我體驗到除了和沙發主人的互動外,同時和其他沙發客連結的樂趣。

超越主人&沙發客的單一角色,沙發衝浪是共創人類真誠互動的社群

除了一開始當沙發客,我後來也開始透過平台尋找認識人,無論是同樣在異地城市的旅人,或無法接待沙發客但願意見面的在地人,或是來台灣的外國人,都是個不錯的體驗。而在回台灣念書時,我也有了少許沙發主人的經驗,空出小套房裡的角落,也給我不同的體驗。

CS平台創造了很獨特且相對健康的社群,由社群成員們共同創造專屬的人與人互動體驗,這些記憶是一個為什麼現在當我憶起二十幾歲的許多片段是如此獨特的一大主因,在這過程中,幫助我認識自己、發現世界,讓我的旅行不只有一般會規劃的走訪必去的景點、必吃的美食,更有機會可以認識活生生的在地人,透過短暫的連結和互動,可以一窺他們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觀點和生活模樣,因著我的行腳經歷都伴隨著沙發衝浪的足跡,給我了些體悟,便有了「帶著當地人的眼睛旅行,並帶著旅人的眼睛生活」的感觸和期許-【旅行異視界】Traveling with a heart between traveler and local

帶著當地人的眼睛旅行,並帶著旅人的眼睛生活


隨著網路世代的發展,現代要認識一位陌生人的媒合平台和社群千百種,像是語言交換的、筆友的、單純社交、打工換宿的等都如雨後春筍般,或許如今看CS這類搭建社群的平台可能不覺得稀奇特有。

由於CS搭上了全球網路正邁向普及化的過程(創立於2003年),而我是從2011年才開始用,一路用到2019年,也因此我的體驗也算剛好見證到網路時代興起,轉變到行動網路時代的過程。也因此CS體驗也擁有許多非常人性互動的純粹互動和交流(畢竟我那段時期雖然有網路,但行動網路也還沒那麼發達)


其他類似的社群交流平台

以旅行找住宿來說,除了一般大家都知道的通用住宿媒合平台AirbnbBooking.comExpedia TravelTrivagoAgoda。如果希望為旅行增添一些其他體驗,打工換宿(Work Exchange)或保母換宿(House sitting)或許是個可以考量的選項。

打工換宿有很多型態,但多數都是偏勞務性質的,一般常見的像是農場、青年旅宿、庭院花草整理、陪伴小孩之類的工作性質,除了各國或地區各自架設的打工換宿網站外,全球性的打工換宿平台也不少,像是幾個可參考:WWOOF, HelpX, Workaway之類。

WWOOF我個人沒使用過,但它是想體驗農場換宿生活的老牌社群;我曾在2012年澳洲打工旅行時,用過HelpX找到澳洲的蔬菜農場換宿;並在2019年用Workaway找到在荷蘭的小農村型換宿,度過我後面寫論文的壓力時光,也為我省下一筆房租費。

顧家換宿(House Sitting)我還沒試過,但概念有點像當我要外出離家一段時間,希望有人能幫我照顧或定時餵食我的寵物,也幫我稍微顧家,可能有點像小管家的感覺。平台像是Trusted House Sitters

我是覺得這媒合概念滿酷的,各取所需,在台灣或很多亞洲國家可能比較少這種需求,我在想因為東方比較有社群和幫助鄰舍的感覺;且好像也比較不習慣讓「陌生人」在我們不在家時住在我們家顧家,但對一些西方國家空間較大(像是有庭院),或是鄰居距離較遠(像是紐澳、美國有些州的鄰居都往往在需要開車的距離),就比較適合。


沙發衝浪幫助我學習的人際能力(Human skills)

1. 文化智商(CQ, cultural Intelligence)及跨文化適應力(cultural adaptability)

就是一個人在不同國家、不同風俗民情和不同(組織/環境)文化之間的適應能力。

文章把它分四個面向:

  • 動機型文化智商(motivational CQ):平時會注意和異文化相關的議題,對適應不同文化環境有信心,也比較有意願接受新環境的挑戰。
  • 認知型文化智商(cognitive CQ):對不同文化知識的學習與了解程度強,包括經濟、法律、政治等,並能有效運用知識,理解當下的情境。
  • 策略認知型文化智商(meta-cognitive CQ):能透過觀察和互動,理解異文化,在既有的認知中提出質疑,並透過親身實踐來驗證,達到文化知識的反思。
  • 行為型文化智商(behavioral CQ):與不同文化的人相處時,能正確使用該文化中的語言及非語言的行為,表現出符合該文化期待的行為。

2. 跨文化溝通

除了對語言的掌握,也有能辨認不同文化的人的價值觀和傳統的能力,在溝通過程中,能看懂、聽懂和理解對方的肢體語言、弦外之音(也就是讀得懂空氣),也懂得用適切的語言和肢體語言展現,以創造所期待彼此關係的距離和氣氛。

3. 做人處世

這聽起來很老掉牙,但也確為事實,當出門在外時,互相幫助及支持是很重要。做人處世涵蓋很多是品格的部分,如何將心比心、為人著想,如何發自內心關心人,如何欣然接受被愛,如何表達友善,如何表達感謝等。

4. 業務推銷

就如上面所提到的,沙發衝浪的媒合(尤其站在沙發客的角度)有點像要把自己銷出去,怎麼在個人首頁(Profile)和寄的一篇邀請訊息中,讓沙發主人閱讀時願意考慮為我打開他的家門(除了他自己的時間考量以外),要怎麼撰寫才會吸引到對方的目光,又帶點幽默感,讓對方也對我感到好奇,並想更多認識我。

5. 以不同角度認識甚至挑戰自己

寫Profile和邀請訊息是個不斷自我反芻和更迭優化(就是現在工作一直在談的PDCA阿😆)的過程。也會從不斷閱讀社群其他人是如何寫他們的Profile中不斷學習,並引發更多思考和改善。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在持續一次次修改的過程中,會不斷反覆思考一些跟個人核心有關的根本問題;隨著開始和沙發社群的人有更多互動(衝到沙發而認識沙發主人、認識其他旅人等)後,在聊天和交流的過程中,新的刺激會不斷地給予自己不同的面向的思考和反饋(有如一顆顆隕石撞擊和敲打內心的小宇宙一般XD),可能就又開啟一道從沒用這方式看待自己的眼光,我覺得這番內心所經歷的過程是很好玩且很棒的人生體驗。

6. 成為適應型的內向者

因為沙發衝浪滿多是一對一,或最多有時主人有室友or另一半,或和家人一起住,所以主要的互動交流對象基本上不會多,若你也跟我一樣是一個內向者,這絕對是個容易開始和適應的友善環境。就比較不會遇到一下子要面對到很多陌生人並開始進行社交的情形。

以個人經驗分享,我以前內向又悶騷且有時害羞的人,和人慢熟,雖知道自己喜歡人,但一開始接觸到陌生人群能量會消耗很快,就想趕快找空間獨處XD 但在沙發衝浪的過程中,因為一開始接觸的人不用太多,很多時候都在一次面對少於四人,就讓我比較自在舒服,可以用我的好奇心去自然開展友誼和交流互動;若遇到主人超級外向且愛跑趴,也都會尊重我決定是否一起。我也透過每次和不同主人與其人際圈的交流互動,一次次摸索我在內向和外向特質之間的平衡,也漸漸學會如何在觀察不同個性的人後,調整適應和展現不同面向的自己和對方相處。

慢慢我開始對比我外向或內向的主人都可以馬上感到自在,且可以很快找到舒服的方式相處。而我也發現在這自我蛻變的過程中,我也慢慢朝著Ambivert(中向性格)的方向平衡,學會讓自己的外向特質有時可更多展現,本質上我還是個內向者,個人能量取得的方式主要還是以獨處的方式,但我也可以較自在地適應這個外向者較吃香的世界,但同時也可以肯定內向者的價值。


這篇無非是希望以一個過來人(講得感覺好老😅),推薦大家一個帶給我年輕歲月豐富資產,並開啟我視野的平台。即使現因疫情及工作的現實因素,暫時沒積極主動在使用它,但我相信下次的旅行或當我的住宿環境可開放時,沙發衝浪(Couchsurfing)仍舊會是我一大首選認識新朋友,繼續朝著20歲心中勾勒的畫面-「讓自己走出去,讓世界走進來」前進。

期許對人性真實互動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體驗沙發衝浪,如CS標語所說的「Stay with Locals and Meet Travelers (和在地人住,與旅人相遇)」澎湃感動,也期待你們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讓自己走出去,讓世界走進來


如果你有興趣加入CS,歡迎來找我 


1 comment:

sklin said...

知性感性兼具的真誠分享,讀來有趣味又獲益良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