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February 2020

【職場學習筆記】全世界都是我們的伸展台

整理電腦文件時,無意間翻到四年前沒寫完的文章,是自己整理遠距工作相關的資料。因為自己第一份工作就有「行動辦公室」的政策,讓我培養並習慣了遠距工作模式。(當時被身邊朋友羨慕,但這現在慢慢變得很"正常")

隨著工作模式漸漸改變,也出現「數位遊牧民族(digital nomad)」的名詞,指的是利用數位科技和網路完成工作,不受固定工作環境和時間限制的人。這種工作形式彈性高,只要一台筆記型電腦或其他行動裝置,就可以在有網路的地方工作。「數位遊牧民族」分兩種:一種是「自由接案者/創業家」,另一種是「遠距工作者(remote workers)和在家工作者(telecommuters)」,前者擁有自己的事業,後者則任職於某家公司。

1. 工作價值觀的改變:當工作、旅行、生活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不少人對旅行都有憧憬,但真正出發上路的人卻不多,為什麼呢?「沒錢」和「要工作」是許多人的合理理由。隨著網路科技的普及化,工作性質也慢慢改變,工作不一定是因工業時代出現的朝九晚五,彈性的遠距工作已漸在一些產業成為新主流。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沒進辦公室,但狀態是「工作中」。

隨著網路科技的普及化,工作性質也慢慢改變,工作不一定是因工業時代出現的朝九晚五,彈性的遠距工作已漸在一些產業成為新主流-可能沒進辦公室,但狀態卻在「工作中」。

有些企業慢慢轉型,因為現職場主要族群之一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1980和1990年代出生)對工作的看法和以往不太一樣:以前人們因需要「生存」而工作,但現在更重視,工作是為了享有好的「生活」品質。千禧世代不只是找工作,更在找尋標榜個人的生活態度,擁抱共同工作(co-working)的環境。

隨著遠距工作越來越被接受,近幾年也看到越來越多公司針對「數位游牧民族」,專門結合工作、旅行和自我探索,讓創意工作者或其他專業工作者等在世界各地「邊工作、邊體驗當地生活」,試圖模糊「工作」和「旅行」的那條線。我特別喜歡創業家Jonathan Kalan(新創Unsettled共同創辦人)分享正面看待工作價值觀的轉變:

上個世代大多認為,生活要安頓下來(settle down)才是好的人生,倘若處在未安頓(unsettled)的狀態常被視為負面人生教材。這也是Unsettled公司命名的由來,希望翻轉社會價值觀對工作的限制。

這讓我想起五年多前進入職場的自己,當時我剛結束兩年探索自我及世界的旅程,不確定是否可以讓自己「安頓下來」,也對有著對世界充滿好奇、熱情及行動力的自己感到質疑。即使當時我覺得這兩年累積的價值遠勝過其他,但我還是不確定有著「未安頓」心態是否是負責任?

但當我現在回頭看,我越來越明白「未安頓的心態」並不和「不負責任」、「不忠誠」等負面字眼畫上等號,我不需要感到罪惡或自責,因為我也在這五年間慢慢摸出那個微妙的平衡點。

就像Kalan提出的反思:『每個人都會經歷未安頓的階段,如果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令某些人焦躁不安,何不試著擁抱不確定性,讓不確定性成為個人另類的優勢?』

圖片來源:pexels

2. 遠距工作者的平衡:面對的影響及挑戰

以個人發展來看,遠距工作同時累積一個工作者「職涯」及「生涯」的經驗,不只工作能力和經驗的提升,也更多培養跨文化的觀察反思、獨立生活等重要生活技能,累積國際社交經驗,豐富個人多元的生命歷練。

數位遊牧民族或許有著令友人稱羨的生活,但也存在不少掙扎:
  • 因和家人朋友的交集生活圈漸少,多少會產生「孤獨感」
    > 建立新的生活社交圈,「微笑」並「敞開心」認識新的朋友們
  • 因在不同時區工作,和主管、同事、客戶等溝通無法落在傳統8–17的時間,所以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點」也是遠距工作者的挑戰
    > 建立明確的工作原則和紀律很重要

另一個滿有趣的部分,是關於「遠距工作」對公司凝聚力的影響:員工在辦公室工作,比較有向心和凝聚力?

艾丁格顧問集團(Edinger Consulting Group)創辦人Scott在《哈佛商業評論專欄》中指出一個意外的結果:「遠距工作者」相較「在辦公室工作者」對公司的投入參與反而較高,分析原因認為,當員工在辦公室時,領導者反倒忽略「多走幾步路」就可面對面溝通的果效,多半選擇用e-mail溝通,反倒當員工不在辦公室,讓公司每個人更努力創造連結,也因團隊散布各地,領導者也被迫學習更有效善用團隊相聚的時間,且更懂得將雲端科技的好處發揮到淋漓盡致。

3. 領導者的新課題:讓雲端溝通成為領導「遠距團隊」的幫手

越來越多公司開放「遠距工作」,也讓領導者要更多思考、學習關於「領導」和「管理」的功課。連夥伴都常常看不到人影,要怎麼帶心呢?

一家企業線上服務台公司Help Scout便是打造遠距工作文化的成功例子,共同創辦人Nick Francis分享幾個經驗和技巧:

1. 遠距工作團隊的向心力,靠的更多是持續交流「深度共享願景價值」。高透明度(high transparency)是長期凝聚虛擬團隊的必要條件,要充分給予每位夥伴關於公司/團隊的資訊、流程及暢通的取得管道。

2. 訂出「訊息分級溝通的規劃(hierarchical messaging plan)」,儘管遠距工作有相對的自由,但團隊仍要有固定頻率的溝通(多透過雲端方式)。而訊息分層的架構可以幫助團隊夥伴清楚知道什麼類型的訊息,適合使用什麼媒介溝通。Help Scout的幾個例子:
  • 快速的訊息、問題和更新 > 較即時的團隊協作平台/管道 (ex: Slack, Jandi, Google handouts, LINE, What’s app…)
    如果要分享快速更新的資訊或個人要務,不要寄e-mail並副本(CC)每個人,而是使用團隊溝通平台slack分享,達到類似LINE的即時通訊功能,若有緊急狀況也可立即回應處理。
  • 對團隊某一兩個人提出較長疑問 > Email,並副本給需要知道的夥伴
    若有較長的問題或訊息可以等到當天工作快結束時,寄e-mail。若團隊中有其他人需要知道此訊息,可以副本他們,若無則免。
  • 團隊重要卻冗長的更新 > 團隊協作平台/管道以「文章」的方式
    若要分享當周執行事項,或一些雙週/每月的指標,團隊夥伴便在slack寫一篇文章,有點類似虛擬佈告欄的角色,讓所有夥伴可以同步看到所有重要的里程碑。
雲端軟體和協作平台的選擇包羅萬象,但Help Scout團隊認為「建立團隊的溝通分級系統,遠比選擇使用哪種軟體來得重要」,只要確保團隊夥伴可在不死守e-mail信箱之下,輕鬆和其他夥伴聯繫。

3. 遠距工作多半靠文字溝通,所以「明確簡潔的書寫」很重要。以遠距文化知名的公司Basecamp認真看待員工的「文字功力」,他們甚至強調:『如果在多個人選中,決定候選人,假設候選人整體均符合資格,永遠聘請比較好的”作家”。』

4. 遠距團隊領導者更要以「同理心」帶領成員的心,將時間投資在和團隊夥伴個別的「精心時刻(one-on-ones)」,讓每個夥伴固定和領導者有深度對話的時間。核心夥伴可每周或每兩周一次,其他成員則每月或每兩個月一次,這精心安排的「小約會」可以讓夥伴直接匯報進度或任何對公司/團隊的觀察和想法。

5. 儘管遠距工作大多靠虛擬溝通和見面,但千萬別忽略「實體互動」的重要性,偶爾的實體聚會,更可為團隊創造出「小別勝新婚」的向心力。
圖片來源:pexels

儘管「數位遊牧民族」的工作型態不一定是我們都習慣的,但隨著科技和全球化的發展,似乎遠距和行動辦公模式應該會越來越開放。我相信在工作過程中,慢慢培養相關的工作、溝通、領導、管理等職能,也可以幫我們在未來的工作型態轉型中更有預備,成為可以與時俱進的人才😃

參考資料:
The digital nomad life: combining work and travel
Becoming a Digital Nomad: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How to Quit Your Job and Become a Digital Nomad: 35 Expert Tips
The Digital Nomad’s Guide To Working from anywhere On Earth
How Remote Teams Are Becoming the Future of Work
What We’ve Learned Building a Remote Culture
Why Remote Workers Are More (Yes, More) Engaged
Rise of the digital nomad: Why working remotely could draw more millennials to the tech industry
5 Reasons Why Chiang Mai is the Remote Working Mecca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