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October 2012

【那一年的南十字星空】(二) 澳洲打工度假現象,台灣人看到了什麼?

我要說的第二件事:台灣人詭異的工作價值觀。

他的經驗和故事是真實的,但不要以偏概全
前一陣子,一位清大畢業生接受今周刊採訪的文章吵得沸沸揚揚,同樣剛從澳洲回來不久的我,本來整篇看得都很平靜,但眼睛一瞄到記者下的聳動標題卻令我忿忿不平。

我並不反駁他所敘述的情況,因為基本上他所描述的內容是非常真實的,但之後接二連三電視節目、報紙各媒體在討論和報導這個話題時,渲染誇大的讓我完全不能苟同。這位清大背包客所分享的就只是一個人的故事,但他並不能代表全台灣去澳洲working holiday的一萬多名背包客。

去澳洲working holiday的人很多,每個人的動機和理由都不同,有的人真的是像這位清大生一樣是去賺錢的,但並不是所有出國working holiday的人都是這個想法,我認識的背包客也有至少一半是想要體驗另一種生活,包括我自己在內。

我是一個台灣大學生,大學讀了三年,我決定暫停一年學業,給自己一段時間和空間,去認識台灣以外的世界,並好好的了解自己。我沒有預設要賺多少錢回台灣,因為對現階段的我來說,金錢不是我所追逐的,但我期許自己腦袋能帶點什麼東西回來,可以用力衝擊我前二十年的生活,可以重新啟發我未來人生要成為什麼的樣子。這對年輕的我們來說有什麼不好?



問題背後的問題-台灣扭曲的工作價值觀
這幾天環繞在working holiday的話題,每個論壇節目幾乎都在討論台灣的經濟環境問題。但在我的眼中,我只看到了一個台灣最大的社會問題,就是普遍台灣人價值觀的偏差。

我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個大學畢業生,到澳洲屠宰場工作會被寫為「淪為」?當屠夫、農夫等勞力工作者到底有什麼不好的?

從小長大,長輩們總是耳提面命的告訴我們要認真念書,考個國立高中、國立大學;出了社會,如果我們當了醫生、律師、工程師,似乎就成了優秀的指標?如果我們工作賺了大錢,好像就是一個成功的人生?但長輩們卻從不會問我們快樂嗎?喜歡這工作嗎?

媒體圍繞在這話題上滿滿的「職業歧視」字眼,正不斷的在塑造和循環一個這種價值觀的社會,把上一代的想法硬生生的套用在我們下一代的價值觀裡。

在澳洲這一年,我多次詢問當地不同工作者選擇該項工作的理由,因為這對於在台灣還沒出過社會的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問號。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但澳洲人的回答倒是令我反省自己怎麼把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想得那麼複雜。

搭公車的時候,我跟公車司機聊天,他告訴我,他喜歡開車,而且每天上班都可以認識不同的人並和他們聊天,所以他很喜歡他的工作。

在我工作的蘋果包裝廠裡,我認識一個已經在工廠駕駛堆高機五十年的老爺爺,我很驚訝的問他做這工作這麼久,他難道都沒有厭倦過嗎?他開心地對我笑著說「從來沒有過!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我抱著有些懷疑的心態看著他和在他身旁的那台堆高機,試圖再次跟他確認,他說的這一切不是我聽錯了?而他非常肯定且露出驕傲的神情告訴我「沒錯!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如果你來來做的話,你也會愛上它的!」

我所認識的澳洲朋友中,多半人的職業都不是在台灣的普世價值下會認為是有所成就的,但絕大多數的人卻是因為「快樂」而讓他們選擇該份工作的。


我不是說嚮往當醫生、律師有什麼不對,我要強調的只是,社會不應一味地把聰明會念書的學生都推去念醫法商,創造出當醫生、律師等高薪職業才是成功的社會,因為每個職業都有它不可取代的價值和重要性,如果每個優秀人才都走特定的方向,那這個社會哪來的陳樹菊、吳念真、沈芯菱等人?

短時間內,這個大環境的趨勢也許無法徹底改變,但希望看了這篇文章的你,

「我從小的夢想是什麼?我要怎麼把這個夢想和工作結合?什麼事情是我做得快樂的?是我可以發揮天賦的?什麼生活方式是我喜歡的?」

不妨把這當成思考自己未來的一個參考吧:)

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你這個人,最原本又真實的你。而我相信,當每個人都做好自己在這個社會的定位,這個世界一定是往更好的方向走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