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來了一群約國小年紀的孩子,聽Program部門的員工說,他們是來參加outdoor education活動,就想像一群大學生左右年紀的友善大哥哥大姐姐,教孩子們野生露營常識和帶領體驗式活動的那種營隊。
某天晚餐時間,我和朋友坐在餐廳吃飯,現場十分吵雜,到處都是小孩的聲音,我安靜地坐在座位上,慢慢咬著已經讓我沒味覺的食物,一邊注意著四周的這群小孩子,我總覺得有哪個地方很不一樣。他們宛如小成人般,自由來去,任意的跑來跑去,跟自己想要找的朋友聊天著。
我回想自己從小在台灣參加的各種營隊活動,無論是偏靜態、知識性的參訪活動,亦或是偏動態、戶外的營隊,主辦單位總會要參加的學員跟著自己屬於的小隊一起行動,我能用安全的角度考量,主辦單位們試圖管理十來歲的孩子們,但我實在不能理解要一群成年的大學生們成群結隊的「守秩序」意義何在?
看著十歲左右的小毛頭們,光吃個飯,他們便開始學習自己做決定,想要跟那些朋友一起坐、一起吃飯、一起聊天,都由自己來。也難怪還不到國中的他們,各個講話都像個小大人似的,都可以清楚表明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因為他們在這種小細節當中就「被迫」自己去做決定,這某方面的獨立不是我們出社會就自然而然可以擁有的能力,而是靠從小的自主和經驗一點一滴去學習得來的。
我印象很深刻,之前在國際企業管理那門課當中,學到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談到各國家地域的不同文化面向,廣義把世界分成東方和西方,這時差超過12小時的兩個地區便有著截然不同的世界。
其中一個面向是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
普遍來說,歐美社會比較傾向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他們強調個人主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亞洲社會則崇尚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我們推崇團體行動,從小被教育著要合群,不要有太多意見。
西方的就一定是好的嗎?
我還是支持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吧 :P
無論是個人或團體意識,往哪邊偏似乎都不是好的,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大多數的亞洲人,缺少了一些個人的色彩在裡頭,這也是我們需要進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