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September 2013

【美國暑期打工】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

這一週,來了一群約國小年紀的孩子,聽Program部門的員工說,他們是來參加outdoor education活動,就想像一群大學生左右年紀的友善大哥哥大姐姐,教孩子們野生露營常識和帶領體驗式活動的那種營隊。


某天晚餐時間,我和朋友坐在餐廳吃飯,現場十分吵雜,到處都是小孩的聲音,我安靜地坐在座位上,慢慢咬著已經讓我沒味覺的食物,一邊注意著四周的這群小孩子,我總覺得有哪個地方很不一樣。他們宛如小成人般,自由來去,任意的跑來跑去,跟自己想要找的朋友聊天著。

我回想自己從小在台灣參加的各種營隊活動,無論是偏靜態、知識性的參訪活動,亦或是偏動態、戶外的營隊,主辦單位總會要參加的學員跟著自己屬於的小隊一起行動,我能用安全的角度考量,主辦單位們試圖管理十來歲的孩子們,但我實在不能理解要一群成年的大學生們成群結隊的「守秩序」意義何在?

看著十歲左右的小毛頭們,光吃個飯,他們便開始學習自己做決定,想要跟那些朋友一起坐、一起吃飯、一起聊天,都由自己來。也難怪還不到國中的他們,各個講話都像個小大人似的,都可以清楚表明自己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因為他們在這種小細節當中就「被迫」自己去做決定,這某方面的獨立不是我們出社會就自然而然可以擁有的能力,而是靠從小的自主和經驗一點一滴去學習得來的。

我印象很深刻,之前在國際企業管理那門課當中,學到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談到各國家地域的不同文化面向,廣義把世界分成東方和西方,這時差超過12小時的兩個地區便有著截然不同的世界。
其中一個面向是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
普遍來說,歐美社會比較傾向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他們強調個人主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亞洲社會則崇尚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我們推崇團體行動,從小被教育著要合群,不要有太多意見。

西方的就一定是好的嗎?
我還是支持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吧 :P

無論是個人或團體意識,往哪邊偏似乎都不是好的,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大多數的亞洲人,缺少了一些個人的色彩在裡頭,這也是我們需要進步的地方。

12 September 2013

【美國暑期打工】學習摔倒後,帥氣的爬起來

因為這禮拜的活動比較忙碌些,我被調到Program部門上班一週,可以算是從七月被主管詢問意願時就開始期待的事情,因為我有更多機會接觸和觀察到美國家庭和小孩子們。

其中一天,我整天的班都留守在KIVA(有點像這裡的體育館),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小小的辦公室窗台,想像自己是DJ的播著音樂,感受現場大音響播放出來的氣派,如果有客人需要借什麼,我就滿足他們的要求。這應該可以算是史上最簡單輕鬆的工作,主要動的就是那張嘴巴而已吧!

但我在這小小的窗台,看到了許多的有趣。


假日我連續兩天看到某家四口,爸媽和哥哥是白人,而弟弟是亞洲臉孔,他們全家都要借溜冰鞋要玩,他們都很會溜,只有那位弟弟Sam看起來應該是第一次溜,一開始他還有些半害羞的躲在爸爸的身後說他不會溜。那時我聽到了爸爸輕聲地對他說「你不會也沒關係啊,我們試試看好不好?」緊接著我就看到Sam臉上露出靦腆的笑容地答應了。爸爸大手拉著他的小手來到窗台說要借一雙12號的溜冰鞋,當我拿給他溜冰鞋的同時,我頭低下的對Sam開心地說「你要學溜冰了哦!」他又再次靦腆地抓著爸爸對我傻笑著。

過不久,當爸爸幫Sam穿好溜冰鞋後,爸爸媽媽一起牽著他的手帶他到中間滑著。過了十分鐘左右,爸媽便自己在溜自己的,而小小隻的Sam就一個人自己認真地在那滑阿滑,起初我以為是他已經學會了,但我看了幾秒鐘,他一直跌倒,但又爬起來繼續試圖溜著,我不斷望著他跌來跌去,忍不住瞧了幾眼父母的反應,爸媽偶爾瞄到他摔倒,但絲毫沒有要上前去扶他起來的樣子,而我眼睛又再轉回Sam的身上,他的眼神也完全沒有瞟向爸媽,而是專注地在他自己的一跌一爬之間。

倘若這景象發生在台灣,大多數父母會第一時間衝向孩子身邊,扶他起來,問他有沒有哪裡受傷、要不要休息;倘若沒有,一旁的路人搞不好都覺得父母很冷血,不保護好孩子。但在美國似乎很稀鬆平常,因為他們並非我第一次看到,而且類似的情況不斷在發生。

我想到以前老是開的一句玩笑話「學游泳最快的方式,就是把孩子丟到游泳池,他自然就學會了。」而在美國,有次跟美國同事Heather聊天,她就說他們溜冰也是小時候就穿著溜冰鞋,邊摔邊溜,久了就會溜了。

不過,這似乎是學習任何事物必經的過程,我們從嬰兒時學走路,便是邊爬邊走邊摔倒,但曾幾何時,隨著我們年紀的增長,父母師長反而害怕我們犯錯,希望我們選擇一條「他們認為」是安全且對的路,告訴我們他們曾經犯下這種錯,所以不要做一樣的決定。

但是,到底什麼是正確的路?

我還沒完全找到。
但我們都要親自去闖過、經歷摔倒、大哭、再度爬起來,並換個方式走下去的過程,就像小小的Sam學習溜冰一樣,不一定要緊緊抓著依靠不放,而錯失了跌倒重新站起來的機會。